一、项目简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202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的通知》(财教〔2024〕58号)文件,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由国家文旅部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委托绵阳师范学院举办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作为四川省内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教育资源、行业资源和完善的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现有的学科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职能,特选定具备与文旅产业连接的羌族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为研培对象,举办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
二、培训宗旨
本期研修班将非遗的传承保护与文旅融合紧密结合,通过培训搭建彝族传统音乐与文旅产业之间的桥梁,拓展彝族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方式,增强传承活力,提高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融合能力,为彝族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提供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彝族传统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促进彝族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招生人数及对象
本项目招生人数为20人。采取自愿报名和文旅部门、各乡镇文化站、非遗保护部门、高等院校等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申请报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录取,确定录取名单将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申请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1.彝族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弟子,五年以上从业经验;
2.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3.身体健康,能够保证脱产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任务;
4.在校学习期间严格遵守绵阳师范学院培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注:不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领导干部招生。
四、课程设置
培训以“提升艺术素养”“夯实基础”“拓展领域”“全面提升综合创演能力”“创作文旅融合下的非遗精品”为教学目标,设置下列四个课程板块:
1.“审美培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史,提升艺术素养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意义的论述、中国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目的是培养非遗传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式:课程理论教学。
2.“彝族传统音乐基础”——系统全面地了解彝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之美
通过学习彝族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的概况、特征及表演艺术,全面提升传承人的专业素养。
教学方式:课程理论教学。
3.“非遗与旅游融合基础理论”——了解非遗政策法规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解读非遗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学员增强对政策背景和行业动态的了解。同时,通过学习新媒体运用、非遗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场景下的非遗文化,以及中外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等,帮助传承人了解羌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及其融入文旅产业链的途径及方式。
教学方式:课程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
4.“综合创编能力”-——培养多维文旅融合创编思维能力
以彝族传统音乐表演技艺为基础,进行文旅融合跨界创新实践,并结合文旅市场培养创编思维、提升创编能力。
教学方式:课程实践教学、教学研讨。
5.“创作文旅融合下的非遗精品”-——旅游区实践
以提升学员更高的艺术水准为主要目的,教师、学员互动借鉴交流、前往旅游特色创新区域考察,通过实践课程将理论活化运用,加深对彝族传统音乐文旅融合创作的理解,编创能够融入新旅游、新生活并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精品。
教学方式:实地调查
注:课程安排如遇调整,以实际安排的为准。
6.结业汇报:
学员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节目展示与汇报演出。
五、培训教师
本研修班的师资队伍由校外非遗与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专家、校内师资力量及彝族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人组成。主要授课专家有: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纳日碧力戈: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明君: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喆: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干部、研究员
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凡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 波: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 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编
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黄金中: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璐: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教授
游小军: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克惹晓夫: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
俄木沙马: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曲比拉伙:毕摩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德炎: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王小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杨永国: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王宬葓: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赵晓娜: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
六、报到及研培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24年10月23日全天报到。
2.报到地点: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3.研培时间:2024年10月24日——2024年11月22日培训总长共30天,其中集中授课22天。
4.研培地点:采用在地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绵阳市高新区绵兴东路166号)
七、学费标准
本项目为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学员研修期间的食宿、教学、观摩、采风等相关费用全免;学员往返交通费自理。
八、报名流程
1.报名填表:申请人请从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官方网站(网址为 http://music.mnu.cn/ )下载并填写“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入学申请”(样表见附件一),经所在单位(乡镇文化站及其以上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连同申请人的相关荣誉证书等材料电子档(或照片)于2024年10月20日前发至邮箱:liuzibo17@qq.com(邮件标题为“姓名+地区+彝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培班报名资料”),也可由申请人将该报名表及相关材料直接送交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项目联络人:赵老师(联系电话 15881602558)。研培项目组将对报名学员材料进行审核遴选,合格者通知入学。
2.报名确认:项目组通过报名表中的联系方式,以电话形式逐一确认入选人员。
3.学员报到:学员应按入学通知规定时间准时报到,报到时请持本人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到指定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九、结业资质
研培结束考核合格者,颁发由绵阳师范学院联合签章的结业证书。
十、学员管理
为提高研培的实效性,学员入选后,将针对每位学员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评价。在研培期间学员发生下列任一情况,取消其研培资格: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研培的规章制度;
2.在学习中给研培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
3.出勤率低于培训时间90%。
十一、项目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881602558(赵老师)、15228350235(柳老师)
电子邮箱:liuzibo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