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年10月20日上午,绵阳师范学院2025年度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修班开班仪式在高新校区行知音乐厅隆重举行。

出席开班仪式的嘉宾和领导分别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麻国庆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赵书峰教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杨必树,绵阳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蒋伟教授,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赵晓娜教授,参加开班仪式还有来自全省各市州传统音乐领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从业人员等组成的全体学员,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部分教师。开班仪式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明教授主持。

开班仪式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蒋伟教授致辞,感谢为研修活动提供指导的领导与专家,热烈欢迎全体参培学员。他表示,学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结合绵阳地域文化特色,依托相关科研机构与院系优势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承办此次研培班是学校服务四川文旅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同时,他对学员提出两点希望:一是珍惜学习机会,以饱满热情和严谨态度投入培训;二是肩负民族音乐文脉传承使命,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将所学转化为推动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实际能力。

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致辞指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诸如藏区、藏彝走廊等民族聚集地,是人类学做研究和学问的一片沃土。他强调,非遗文化保护,一个观点是传承人的建设,传承人在,文化就在,只有保人护人,才能保住文化。就是因为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各位在座传承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你们通过培训和学员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明白艺术本身在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结构里内在的流变过程,同时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

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峰教授致辞指出,很高兴在绵阳师范学院看到各位非遗传承人,为你们有机会来到高校与高校教师进行理论和田野互动感到高兴。学员们应该思考文旅赋能下如何结合民族音乐理论做一些研究,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的创新转化,进而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杨必树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1—2025)》,形成了以5所国家级、9所省级研培院校为骨干的系统研培研修工作格局,研培质量和成效均走在全国前列。绵阳师范学院作为我省省级第二批研培研修院校,积极探索“传统音乐+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圆满完成两期培训项目,取得较好成效。他强调,大家应通过此次培训,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世居民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繁荣贡献新的力量。

项目执行负责人、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赵晓娜教授作项目介绍、分别就培训宗旨、招生人数及对象、课程设置和师资团队做了详细情况说明,对研培时间地点以及后勤保障做了工作安排。

学员代表绵竹九顶山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蒋礼会发言,她表示,感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感谢绵阳师范学院为研训班的顺利开班做出的努力,我们必将谨记领导的希望和要求,在培训期间,严格要求,认真学习,通过理论学习、田野调查和艺术采风等,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开拓视野眼界。

学员代表藏族赶马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德芬,学员代表赵先芝等现场演唱了藏族《赶马调》,未经雕琢的原生态唱法,精准捕捉了民族歌曲的灵魂。学员代表原生态演绎深深打动和吸引了在场专家学者和学员。

   最后,在领导、专家和全体学员的大合影中圆满结束开班典礼。
(文: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图:冯俊璋 一审:赵晓娜  
二审:王小明  三审: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