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午,2025年度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赋能文旅融合创新人才研修班第四场学术讲座在高新校区音乐与舞蹈学院小音乐厅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教授。赵旭东教授围绕“文旅融合与传统文化转型”这一主题,从人类学视角深入剖析了当代文化转型的背景、机制与实践路径。

赵旭东指出,当前社会正经历价值观的多元选择与文化形态的深刻转变,文旅融合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他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触碰”,是城乡、农工、传统与现代之间相互激发、彼此塑造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创造,成为一种“可被看见”的力量。

讲座中,赵旭东提出“转型三维”理论,即知识利用方式的转变、生活路径的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人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他指出,这些变化共同推动着乡土社会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乡村旅游、非遗传承、地方文创等新兴形态,正是“农轴”与“工轴”交叉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韧性适应与创新表达。

赵旭东特别以重庆武隆仙女山为例,分析了文旅融合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他指出,地方政府在推动景区规划与设计的同时,也需警惕“文化伪装性替代”的风险,避免当地居民与生活方式在旅游开发中被边缘化。他呼吁,文旅融合应回归“人”的角度,注重当地社区的参与感和文化主体性,实现“从虫瞰到鸟瞰”的视角飞跃。

在结语部分,赵旭东提出“传统三变”:本土文化的自我觉醒、文化流量密码的捕捉,以及表演性文化的兴起。他认为,文旅融合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更是文化自觉与认同重建的契机。只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美美与共”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讲座为四川世居民族传统音乐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助力地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撰稿: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图:冯俊璋 一审:赵晓娜
二审:柳子伯 三审:黄霞)